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 > 文化 > 巴渝文脈 > 正文

大足:傳承非遺之美 共繪植物染繡新篇章

近年來,大足區(qū)通過開展一系列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為廣大師生搭建了一個了解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平臺,有效提高了廣大師生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近日,大足區(qū)香國小學組織該校美術組教師到大足區(qū)拾萬鎮(zhèn)劉萍植物染繡非遺工坊進行參觀學習。

植物染1.png

活動現(xiàn)場。(記者:劉范春 攝)

植物繡染就是運用植物提取出的染料對布與線進行染色,并將染布和刺繡結合在一起的技藝。位于拾萬鎮(zhèn)長虹村的“劉萍植物染繡非遺文化家庭博物館”,不僅陳列著各種珍貴的植物染繡作品,作為大足植物染第五代非遺傳承人劉萍的工作室,院里還有各式用作染料的植物以及多臺手工織布機。

植物染5.png.jpeg.png

活動現(xiàn)場。(記者:劉范春 攝)

當天上午,在香國小學副校長劉范春的帶領下,學習組來到劉萍染繡工作室,劉萍因為“追愛”落戶到拾萬,再在拾萬帶領村民們種植染材花卉,傳授技藝。她從植物種植到以植物染色布、色線為基礎,先后開發(fā)出“生染”“媒染”“煮染”“發(fā)酵染”“拓染”“套染”“扎染”7個類別的核心產品,帶動拾萬鎮(zhèn)長虹村百余名村民就業(yè),村民在家門口就實現(xiàn)了增收。

植物染3.png.jpeg

劉萍染繡工作室。(記者:劉范春 攝)

“我出生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五歲起跟隨外婆母親系統(tǒng)地學習染、織、繡,是家族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作品主要運用中國畫小寫意技法構圖,通過遠近、濃淡、疏密的對比,采用老繡技法刺繡出圖案?!眲⑵祭蠋熤钢渲幸桓贝汤C作品說。

植物染2.png.jpeg

劉萍染繡工作室。(記者:劉范春 攝)

隨后,劉萍又從技藝尋找、培育和實驗,復原出中國傳統(tǒng)色植物染配方,從色譜構成、色料來源及提取、與同時期世界各地的工藝和技法進行對比向大家詳細的介紹,與大家一起欣賞了從清代康熙年間起通過染、織、繡等傳承的優(yōu)秀作品。

本次走進植物染繡非遺工坊的活動,不僅豐富了美術教師們的文化生活,讓大家對植物染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還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同時,通過與非遺工坊老師的交流和互動,大家也獲得了寶貴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教學經驗。

(  作者:劉范春  )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網自行采編或經授權使用重慶廣電集團(集團)各頻道節(jié)目,版權及相關權利屬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免責聲明】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掌上重慶移動終端未標有“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權利人與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本網將依法處理。本網聯(lián)系電話:6717586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入口

重慶手機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