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 > 文化 > 文化資訊 > 正文

2024長江文明論壇|從江底到山間,全方位感受長江文明之美——“長江文明 千年文脈”主題宣傳活動實地探訪文化根脈中的重慶故事

9月24日,2024長江文明論壇主要活動之一——“長江文明 千年文脈”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

9月24日,長江文明論壇主題采訪團抵達涪陵,點易園景區(qū)采訪。記者 齊嵐森 攝

由中央媒體、長江沿線?。▍^(qū)、市)媒體組成的采訪團來到涪陵點易園景區(qū)、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湖廣會館、開埠遺址公園、下浩里老街等地,從江底到山間,全方位探訪長江歷史文化根脈,生動講述長江文化保護傳承發(fā)展的重慶故事。

“用心記錄生動瞬間,講好長江故事、中國故事”

隔江相望,一個是南宋“程朱理學”的發(fā)端,一個位于長江江水之下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采風活動的首站來到了重慶市涪陵區(qū)。

上午10點,采訪團來到點易園景區(qū),秋日的陽光熱烈,大家興致更高,一邊聽著講解員的講述,一邊在北巖唯一尚存的明末亭閣建筑物碧云亭、程頤點注《周易》時的洞穴點易洞等地駐足停留,感受近千年來北巖的歷史文化。

9月24日,長江文明論壇主題采訪團抵達涪陵,探秘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記者 齊嵐森 攝

從山中走出,記者們又走進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旋即便被入口處的高浮雕石魚所吸引,不少人甚至忍不住伸手,輕輕從這塊從江底整體打撈上來的石魚雕刻上撫過,仿佛穿越時空與千年前的古人對話。

隨后,乘著91米長的電動扶梯緩緩進入水下,記者們來到水下參觀廊道和潛水艙,近距離欣賞文物題刻。

“此行涪陵非常震撼!”貴州日報記者陸青劍表示,貴州最大的河流烏江,就是在涪陵匯入長江,自己在點易園景區(qū)遙望兩江交會,已頗有感慨,深入水下欣賞白鶴梁題刻之后,內(nèi)心更覺震撼。

陸青劍已經(jīng)是第二次參加長江文明論壇的采訪報道了。在他看來,貴州與重慶山水相依,“作為一個貴州人,將用心記錄這些生動的瞬間,講好長江故事、中國故事。”

“這一次來參加長江文明論壇,我覺得對于我們四川的媒體來說有特別的意義。近年來,隨著成渝地區(qū)雙城經(jīng)濟圈建設的推進,尤其是巴蜀文旅走廊的共建,川渝兩地在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彼拇ㄈ請笥浾邊菈袅毡硎?,這一次,她將特別關注川渝兩地如何共同守護長江的生態(tài)屏障,如何挖掘出源遠流長的長江文化。

“清晰地觸摸到熠熠生輝的巴渝文脈”

在涪陵讀完歷朝歷代文人們在白鶴梁上留下的不朽詩篇后,采訪團的下一站鎖定了位于重慶市渝中區(qū)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這個國家一級博物館里全方位感受三峽文明孕育出的歷史文化。

一年前,三峽博物館啟動全面改陳工作。2024年5月18日,第一階段改陳代表性成果正式發(fā)布——《壯麗三峽》展廳,通過多種高科技相融合的展陳手段,為觀眾生動講述長江三峽的壯闊歷史和燦爛文化。

9月24日,長江文明論壇主題采訪團來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感受三峽璀璨歷史。記者 齊嵐森 攝

“透過一件件鎮(zhèn)館之寶,我們可以清晰地觸摸到熠熠生輝的巴渝文脈。”行走在《壯麗三峽》展廳中,安徽日報文化新聞中心記者陳婉婉說。

隨著展覽的不斷迭代煥新,三峽博物館的影響力也不斷刷新,今年1月至8月,三峽博物館游客接待量已超過去年全年,達234萬人次,同比增長55.63%,較去年全年游客接待量增加近21萬人次。

下一步,三峽博物館還將會進一步加大數(shù)字化建設的力度,全面提升博物館數(shù)字化水平,并有效整合全市的文物資源,聯(lián)合各個區(qū)縣的博物館和一些專業(yè)博物館,共同深入挖掘巴渝文化和三峽文化,持續(xù)為全國觀眾奉上優(yōu)質(zhì)的精神文化大餐。

除了各種各樣的文物之外,遍布重慶城的老建筑也是這座山水之城歷史文脈的最好“講述者”,全國城市中最大的清代會館建筑群——重慶湖廣會館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9月24日,長江文明論壇主題采訪團來到湖廣會館。記者 齊嵐森 攝

這片龐大的會館建筑群始建于康熙年間,現(xiàn)存建筑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是清代重慶作為繁華商埠的歷史見證,也是承接清代前期至民國初年重慶移民文化、商業(yè)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載體。

湖廣會館里雕梁畫棟的老建筑群讓記者們交口稱贊,“300年前的工匠們用他們巧奪天工的木雕、磚雕、石雕技藝,為我們演繹了他們心目中的經(jīng)典故事。老戲臺上結合現(xiàn)代科技演繹的‘醉巴渝’非遺節(jié)目,更是讓中外游客多了一個了解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窗口?!薄缎氯A日報》記者姚政宇說。

目前,重慶湖廣會館正致力于打造最具特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城市歷史文化教育實踐的城市課堂,力求成為燦爛歷史與現(xiàn)代文化交相輝映的精品舞臺,讓古老的會館持續(xù)在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中發(fā)揮作用,釋放魅力。

“在對重慶開放發(fā)展的感嘆中憧憬未來”

悠悠南濱路,百年開埠史。品讀完三峽歷史、會館故事,采訪團來到了位于重慶市南岸區(qū)的南濱路,在開埠遺址公園和下浩里老街中感受重慶對外開放的歷史。

沿著開埠遺址公園內(nèi)青灰石板路漫步拾級而上,首先映入采訪團眼簾的是一棟赭紅色的三層樓西式別墅,這座“紅房子”便是大名鼎鼎的立德樂洋行舊址主樓,它是當時的標志性建筑,又被稱為“重慶最早洋行”。

9月24日,長江文明論壇主題采訪團來到重慶開埠歷史陳列館。記者 齊嵐森 攝

而在立德樂洋行對面,便是重慶開埠歷史陳列館,這里曾是立德樂洋行的倉庫。陳列館在保留重慶開埠時期建筑風貌的同時,采用科技手段更新內(nèi)部空間,用投影技術與觸摸屏技術打造展示櫥窗,并從全球征集重慶開埠時期的文獻、照片、老物件等300余件藏品,共同講述重慶對外開放的歷史。

“開埠遺址公園背靠南山,面朝長江,將新重慶發(fā)展與老重慶底色、中國傳統(tǒng)民居與西式建筑元素融為一體,讓人在對重慶百年開放發(fā)展的感嘆中,油然而生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薄墩憬請蟆吩u論員張萍說。

下一步,開埠遺址公園將繼續(xù)秉承“山水人文的看臺、愛國教育的講臺、國際交往的舞臺、開放合作的平臺”的定位,本著“主題突出、館園協(xié)調(diào)、風格獨特”的原則,依托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建筑遺址,結合當代藝術進行空間更新,打造獨具山城地域特色、有人文歷史、有新潮消費場景、有浪漫夜景的城市慢享公園街區(qū)。

離開開埠遺址公園,采訪團的最后一站來到下浩里老街,感受老重慶的生活場景。

老街不僅完整保留著包括法國永興洋行、溫家院子、華信托儲蓄銀行和中國銀行國際部舊址等在內(nèi)的老建筑,眾多文人商賈也在此留下過自己的足跡。

9月24日,長江文明論壇主題采訪團來到下浩里領略重慶魅力。記者 齊嵐森 攝

為了吸引更多游客走進下浩里,從開放至今,這條老街始終堅持以人文為底色,以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為核心,輸出有價值的內(nèi)容,陸續(xù)開展了多項特色活動。

下一步,下浩里將繼續(xù)為城市更新注入更多元內(nèi)容,讓自然、文化、藝術、生活、數(shù)字媒介和諧共生,形成有特色的商旅文體一體化發(fā)展產(chǎn)業(yè)鏈,展現(xiàn)“最重慶”的文化基因,打造“最開放”的功能空間。



(  作者:李晟 周雙雙 齊嵐森  )

【版權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重慶網(wǎng)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wǎng))、重慶手機臺”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網(wǎng)自行采編或經(jīng)授權使用重慶廣電集團(集團)各頻道節(jié)目,版權及相關權利屬重慶網(wǎng)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重慶網(wǎng)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wǎng))、重慶手機臺”。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免責聲明】重慶網(wǎng)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wǎng))、重慶手機臺、掌上重慶移動終端未標有“來源:重慶網(wǎng)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wǎng))、重慶手機臺”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權利人與重慶網(wǎng)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wǎng))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本網(wǎng)將依法處理。本網(wǎng)聯(lián)系電話:6717586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入口

重慶手機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