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把鋸子、一條尺子,這是石柱縣金竹鄉(xiāng)建設(shè)村“老篾匠”鄒國峰的當家“寶貝”。與竹子打了半個多世紀的交道,他的一生如同竹子一樣堅韌。
進入冬季,農(nóng)活見少,石柱縣金竹鄉(xiāng)村民開啟了“貓冬”模式。而年近古稀的鄒國峰老人家里,卻堆滿了新剖開的竹片和尚未完工的竹編半成品,飄滿了竹子的清香?!熬幜艘惠呑?,早習慣了。”他輕描淡寫地說,也沒有停下手上的動作。
鄒國鋒雙腳天生殘疾、身材矮小,為了生存10多歲便跟著祖輩學習編織竹制品。如今,他已是全鄉(xiāng)遠近聞名的“老篾匠”。
別看鄒國鋒行走不便,但那雙蒼老褶皺、布滿老繭的雙手卻十分靈活?!爸窬幹谱鞴に囅喈攺碗s,要想編得美觀大方、牢固結(jié)實,需要下幾年狠功夫?qū)W習……”篾匠是一門精細活,從砍竹、劃竹、劈片削條、剖篾,再到起底、編織,全靠手上功夫。
說著,老人拿起幾根竹條演示起來。只見他一手拿著尺子,一手分開篾條,或劈或劃、或拉或穿……絲絲縷縷的竹條,在他的手中幻化出種種形態(tài),簸箕、背簍、竹籃等一件件精美的竹制品便“應運而生”。
“以前家里窮,全靠編這些東西維持生活?!比缃?,老人享受“五保戶”待遇,生活比較穩(wěn)定,但還是放不下這門手藝,只要身體允許,他仍然堅持進村入戶為群眾編織。
“‘老篾匠’的稱號是大家公認的,他編的竹制品基本沒得存貨,編一個賣一個?!编u國鋒的鄰居告訴記者,要是保管得當,一件竹制品用十年不成問題。
“掙不了多少錢,現(xiàn)在沒人愿意學,我最擔心這門技藝失傳,只要有人學,我愿意教……”盡管外面天寒地凍,但老人卻依舊沉浸在他的編織世界里,就像竹子一樣,即使彎著腰也要向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