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 > 文化 > 文化資訊 > 正文

三峽博物館巴蜀漢代雕塑藝術展廳改造完工重新亮相

中國雕塑源遠流長,巴蜀地區(qū)的漢代雕塑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今(15)日,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巴蜀漢代雕塑藝術展廳改造升級項目完工,正式對外開放。

煥然一新的巴蜀漢代雕塑藝術展廳位于三峽博物館3樓,《巴蜀漢代雕塑藝術》是該館專題類基本陳列,是對原有《漢代雕塑藝術》的改造升級。展廳面積約720平方米,共展出石闕、畫像石、畫像石棺、畫像磚、陶俑、模型明器等巴蜀地區(qū)漢代雕塑類文物近160件(套),其中一級文物多達47件(套),大都與墓葬文化有關。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整個展廳燈光密布,明亮現(xiàn)代。展覽主要由石雕萬相、陶塑眾生兩大部分組成。其中,石雕萬相部分,主要展示墓前石雕(石闕、石柱)和墓內石刻(畫像石、畫像石棺、隨葬石雕)兩類,輔以巴蜀地區(qū)漢代石闕、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與題材內容、巴蜀地區(qū)漢畫像石等背景介紹。

“進入到漢代,石刻技術與藝術都得到極大發(fā)展,畫像石是漢代石刻技藝的集大成者。其雕刻手法古拙,風格粗獷又頗具氣勢,時代特色鮮明,藝術風格獨樹一幟?!比龒{博物館藏品部副主任夏伙根介紹,本次展覽重點展品有鄧家沱闕、泰始五年石柱、車馬出行·宴飲伎樂畫像石、車馬出行畫像石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當屬成都羊子山漢墓出土的車馬出行·宴飲伎樂畫像石,畫像石共有八塊,出土時分別鑲嵌于墓葬前室左右兩壁,呈現(xiàn)的是墓主人車馬出行和宴飲伎樂兩部分畫像,整幅畫面人物眾多、場面浩大、氣氛熱烈,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充分體現(xiàn)了漢代達官貴人生活的奢華。

陶塑眾生部分文物則以墓室建筑裝飾(畫像磚)與墓內隨葬品(陶俑、模型明器)為主,通過成組集中和分類展示兩種形式,為觀眾全面呈現(xiàn)了館藏巴蜀地區(qū)陶塑藝術的精華。

“漢代崇尚‘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墓葬內多隨葬陶塑的人物形象以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陶塑動物形象或用具,形成一定的組合,以求構建死后靈魂生活的美好空間。巴蜀地區(qū)的漢代陶塑以模制的畫像磚和陶俑為主,內容風格特色鮮明,藝術形象生動逼真,在某種程度上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毕幕锔榻B說,本單元的重點展品有鹽場畫像磚、弋射收獲畫像磚、講學畫像磚、西王母畫像磚、大竹林出土畫像磚、灰陶女廚俑、灰陶擊鼓說唱俑、紅陶銜珠神鳥。其中,九龍坡大竹林漢墓出土的一組畫像磚是迄今為止重慶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例裝飾畫像磚,其題材內容多樣,包括米倉、雙闕、胡人相撲、百戲、日神、西王母等十余個畫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采用的陰線刻技法,在巴蜀地區(qū)漢代畫像磚中極為罕見。

感興趣的觀眾可免費前往觀展。

(  作者:黃清嫻 雷強  )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網自行采編或經授權使用重慶廣電集團(集團)各頻道節(jié)目,版權及相關權利屬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免責聲明】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掌上重慶移動終端未標有“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權利人與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本網將依法處理。本網聯(lián)系電話:6717586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入口

重慶手機臺